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• “西湖稿”与“五四宪法”
        • 发布时间:2021-02-18 17:18    信息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

           杭州西子湖畔,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,坐落着一幢青砖叠砌的西式历史建筑。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,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这里度过了77个日夜,起草了宪法草案初稿(史称“西湖稿”),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(“五四宪法”)的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
          “这幢建筑是建于民国时期的住宅,由一处平房和一幢二层小楼组成。”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副馆长王永翔介绍。如今,这幢宪法起草小组当年工作的历史建筑,已被设立为全国第一家以宪法为主题的陈列馆——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。馆内的一件件文物、一张张图片,让那些关于新中国首部宪法的红色记忆被重新唤醒,鲜活如新。

          1953年底,毛泽东一行乘专列离京赴杭。

          “治国,须有一部大法。我们这次去杭州,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。”列车上毛泽东对随行人员说的话,如今被镌刻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序厅的墙壁上。

          一幅关于宪法的历史画卷,从这里徐徐展开。

          “搞宪法就是搞科学”。毛泽东阅读、钻研了各国宪法。“毛主席精力集中,思考、研究问题经常到忘我的地步,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。午饭在夜里,晚饭在早晨。为便于主席休息,他的办公室旁边还有一间休息室。”解说员的介绍,生动还原了毛泽东起草“西湖稿”时的情景。

          30号楼的工作持续了77天。1954年2月中旬至26日,宪法起草小组先后拿出了初稿、二读稿、三读稿。经杭州、北京两地人员分头讨论并修改后,3月上旬又完成了四读稿。接着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,讨论并通过了四读稿。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的工作圆满结束。

          1954年6月14日,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(草案)》,并予以公布,交付全民讨论。1.5亿余人参与、征集意见118万多条,根据这场全国大讨论中提出的意见,宪法起草委员会又对宪法草案做了一些修改。

          1954年9月20日,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。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由此诞生。